哲学探索
哲学是关系学,是任何存在都具有的自然法则,它体现在有“我”的存在中、“我”与其他存在的关系、以及其他存在对我的关系;
哲学、可能是人类唯一的学问,人类为了探索自然存在之间的关系,把自然哲学分为物理学、化学、气象学、病理学等分科、被人们称其为自然科学,因此自然科学是自然哲学的具体与细化(如、牛顿的著作是《自然哲学的数学方法Mathematics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》他给自己的著作命名为哲学、而不是物理学也不是数学);
人类本属自然、如草木一样的自然存在,但人的灵性与智力使人“身心”分离,尽管人体由自然而生,但人心、人性却是人为,我被造成什么样的心、我就被塑成什么样的人,这直接决定“我”与自然的关系,决定自然作用“我”的宿命;
对个人而言、生命的长度在自然周期中所占的时间比例不长,如果人生不在一个变化周期尾端节点上,个人对自然周期的作用感觉不十分明显,但是、自然周期对一个社会、一个民族的盛衰与发展、在历史上观察十分明显,可以看到有些历史不断重复、有些民族停滞不前;
一、个人哲学形成
被名之为哲学(Philosophy)外来语中、即没有“哲”也没有“学”,而是可把哲学(Philosophy)分解为“爱、智慧(philo + sophy)、”其中“爱”的本意可能是倾向和偏好或者是追求,也许那些智者想告诉人们“偏好决定智慧、或者是追求智慧方法”;
人类如何能更好的融入自然、以便顺其自然获得自然之力、追求结果,伟大的老子、在2000多年前揭示了“道法自然”的自然法则,他提示人们、一切成就来之“顺势而为、无为而治”,他在告诫人们“进入势态、顺势而做、势态之中、不要人为干涉”他也告诉了人们要以“德”入势,他强调了“德”的重要性,他举了一些例子供我们理解“德”和自然的关系;德也是偏好和倾向客观行为、这与西方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!
人的偏好被价值驱动、被习惯形成,在我们人生中、价值是我们个人哲学形成的基础成分,世界本不存在价值、价值是人类欲望唆使下比较的结果,如果没有比较、何有好坏之分、美丑之别…..,这些价值定义是我们的前辈和社会给予我们的赋值,这些价值构成了我心、也形成了“我”的哲学;
二、哲学与成就
个体成就(个人、公司、社会、民族等)不取决于个体对成就的追求、而是由个体拥有的价值构成的偏好而定(philo--),这些偏好构成的“我”能融入自然多少决定“我”的智慧(---sophy)高低,智慧是人与自然相容的深度和广度、是自然给予人的悟性,而不是聪明的结果;(自以为聪明的人可能都缺少智慧);
那些有成就的人(不一定是有钱人)是深度融入自然的人、他们是有智慧的人;“我心”不正(以自然标准)、必在有“我”的存在中让“我”的错位,“我”偏离了自然法则而无法获得发展;成就是自然运行过程中、有智慧的人在途中随便捡起的果子,而不是对成就追求的结果,牛顿和爱因斯坦都不是追求科学的人,却成了伟大的科学家;(前者关注神学,后者关注宇宙),相反、那些有追求成就的人、往往是徒劳一生没有收获;
三、哲学与经济
经济学要解决两个问题:“第一、人类的无限欲望与有限自然资源的矛盾,第二、社会财富如何分配”,经济学也被称之为社会物理学,简单的说,经济学就是被量化的社会学,而社会由众多“我”构成,因此、在有“我”的经济体中,我是谁?谁造就了我?是谁使我富有或贫困?会直接影响社会变化;经济体系如同一个热力学系统,如何让系统内的每个分子能获得均匀的能量、又如何让系统内受到平均的压强、这是系统稳定的基础;
我是谁?我从哪里来?(谁塑造了我),他是谁?谁造就了他?,这些个体与群体、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、如是自然法则提供的关系,一切都变得和谐昌盛,否则就会衰败;自然法则对外体现的是真理,维护真理的举动叫正义,人人、事事正义之举是智慧!